《文化地理学》课程标准

 《 文化地理学 》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分数:2 一、课程性质 《文化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方向课。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将人文现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进而研究这些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二、课程理念 文化地理 学 课程 面向 地理科学 专业的学生。文化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我系地理科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开设。学生已有自然地理、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基础,环境科学概论在地理学科基础上,注重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地理综合性、宏观性特征;对于培养地理综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化地理 学 课程 的学习应 以人为本 ,引导 “研究型”学习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研究性学习运用于教学中,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扩展学习相结合,鼓励创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结合各种地理要素分析各种文化的形成及地理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专业背景和接受能力,通过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特点,重点与难点,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达到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文化地理 学 课程 的 考核应能促进学生 地理 科学素养的 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程要求他们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具体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原理,并能对具体问题针对性的分析,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本课程的考核目标重在使学生掌握各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影响。因此,本课程的考核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应能促进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针对课程特点,考核指标应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既要考核学生掌握课堂重要内容、知识点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结合重点教学内容布置课外阅读文献和大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整理文献、分析讨论相关问题,锻炼小型综述论文的撰写能力,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文化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对学科当前与未来的重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从文化视角观察和解决有关人文地理事象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的专题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强调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拓宽就业门路。其教学目标包括:

 (二)课程分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关系,认识文化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

 (2)掌握掌握物质文化定义及分类,生产文化的地域性,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3)掌握水掌握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概念及与环境的关系。

 (4)掌握掌握文化特质和文化综合体,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种类,文化创新源地。

 (5)掌握空间与地方的区别和联系,空间感应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6)掌握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三个概念。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基本原理、知识掌握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2)运用所学,掌握问题分析思路、方法,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进学生对文化形成及传播、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从大地理角度审视文化与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树立大地理环境观念。

 四、课程内容 【说明:针对课程内容及学生的能力程度,将授课内容划分为两级,即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构成课程的主体框架,是教师必须讲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拓展性内容是基础性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丰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专题讲座】

 理论课程由绪论、物质文化地理、精神文化地理、文化生态学、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空间地方与文化、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文化产品十部分组成。

 知识单元 基础性内容 拓展性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第一章

 绪论

 1、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2、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的概念

 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2、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

 1、西方文化地理学近、现代发展三个阶段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物质文化地理

 1、物质文化释义及分类

 2、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3、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1、 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 2、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1、建筑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

 2、物质文化的分类

 第三章

 精神文化地理

 1、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地名的主要性能及地名景观的种类

 4、常见的几种艺术地理 1、宗教景观的分布

 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书法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绘画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戏曲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

 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概念及与环境的关系

 3、常见几种自然观的分类

  1、文化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之间的关系

 1、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2、 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3、不同地方文化景观的环境映射 第五章

 文化源地

 1、文化特质和文化综合体

 2、 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种类 1、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 2、 文化创新源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人类文明源地 2、 文化与自然的关系

 3、文化创新源地 3、文化创新及其特征 第六章

 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扩散的分类 3、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异同 2、 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

 第七章

 文化区

 1、 文化区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1、 文化区划 1、世界文化区 2、中国文化区

 第八章

 空间、地方与文化

 1、空间与地方的区别和联系

 2、空间感应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3、地方文化认同及其意义

 4、地方文化建设

 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转化中的意义 2、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作用

 1、企业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社区文化

 第九章

 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概念 2、文化景观的特性 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程序

 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 3、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景观野外考察应注意的问题

 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必要性 第十章

 文化产品

 1、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 2、文化产品的特性

 1、文化产品开发

 1、文化产品开发对地方原有文化的影响

  五、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本课程总共 24 学时。

 知识单元 章次 学时分配 总学时 理论知识 实验技能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3 3 0 第二单元

 物质文化地理

 第二章

 物质文化地理

 3 3 0 第三单元

 精神文化地理

 第三章

 精神文化地理

 3 3 0 第四单元

 文化生态学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

 3 3 0 第五单元

 文化源地

 第五章

 文化源地

 3 3 0 第六单元

 文化传播

 第六章

 文化传播

 3 3 0 第七单元

 文化区

 第七章

 文化区

 3 3 0

 第八单元

 空间、地方与文化

 第八章

 空间、地方与文化

 3 3 0 第九单元

 文化景观

 第九章

 文化景观

 3 3

 第十单元

 文化产品

 第十章

 文化产品

 3 3

 总复习 3 3 0 合计 33 33 0

 (二)教学建议 1、教学组织与形式 为达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总目标,建议课程采取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扩展学习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并且,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辅导答疑。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尝试“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讲解主要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基础上,结合关键问题和实际应用举例,进行课堂讨论和讲解,指定文献供学生课后自学,通过布置大作业锻炼学生整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辅助以板书、视频等。尽可能全程录像,供网上学习。

 3、教学环境与策略 (1)教学环境 理论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录像等电子化设备教学,并结合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提供课外扩展学习的科研文献资料。提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课程网站,设计相关如“教学扩展”、“网络课堂”、“学科前沿”等栏目,提供文字、视频、PPT、网站、科技进展新闻等补充资料,供课外扩展学习。

  (2)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条件综合考虑进行。每节课的教学策略都应不同,因此,总的建议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前置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多种方式(讲授、自学、讨论等)组织教学。

 第 1 单元是导入课,课程的导入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本单元可用题图、视频或其他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通过背景材料引出文化地理概念,并进一步介绍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 2、3、4、5、6、8 单元在之前人文地理学中都有所涉及,这几部分以学生为主,自行查阅资料,在课上分组以案例形式将各组讨论结果向其他组汇报,共同总结、讨论、学习。

 第 7、9、10 单元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产品,以前的课程没有涉及,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下推荐参考资料补充学习。

 4、能力培养方案及相应说明 (1)推行“研究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 将思考题穿插在具体章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预习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结合最新进展和生产实际精选代表性的科研文献作为教学补充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课下,提供补充文献和相关网站供学生进一步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查阅、分析科研文献的能力。

 (2)注重启发互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采用启发诱导、讨论互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科研辅助教学,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可提供具体问题案例,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让学生自我分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实践,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注重课外扩展学习,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结合重点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大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整理文献、分析讨论相关问题,锻炼小型综述论文的撰写能力。对学生的大作业给予详细的点评,指出问题所在。对课外作业完成优秀的同学,组织进行 PPT 讲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给予点评,使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积极研究、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探索尝试学生申请创新实验项目,以及学生自主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项目,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业考核与评定 1、考核内容 (1)知识

 知识单元 掌握 理解 了解 第一章

 绪论

 1、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2、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的概念

 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2、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

 1、西方文化地理学近、现代发展三个阶段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物质文化地理

 1、物质文化释义及分类

 2、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3、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1、 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 2、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1、建筑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

 2、物质文化的分类

 第三章

 精神文化地理

 1、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地名的主要性能及地名景观的种类

 4、常见的几种艺术地理 1、宗教景观的分布

 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书法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绘画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戏曲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

 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概念及与环境的关系

 3、常见几种自然观的分类

  1、文化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之间的关系

 1、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2、 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3、不同地方文化景观的环境映射 第五章

 文化源地

 1、文化特质和文化综合体

 2、 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种类 1、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 2、 文化创新源地形成的影响因1、早期人类文明源地 2、 文化与自然的关系

 3、文化创新源地 素 3、文化创新及其特征 第六章

 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扩散的分类 3、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异同 2、 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

 第七章

 文化区

 1、 文化区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1、 文化区划 1、世界文化区 2、中国文化区

 第八章

 空间、地方与文化

 1、空间与地方的区别和联系

 2、空间感应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3、地方文化认同及其意义

 4、地方文化建设

 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转化中的意义 2、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作用

 1、企业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社区文化

 第九章

 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概念 2、文化景观的特性 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程序

 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 3、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景观野外考察应注意的问题

 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必要性 第十章

 文化产品

 1、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 2、文化产品的特性

 1、文化产品开发

 1、文化产品开发对地方原有文化的影响

  (2)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事例讲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近年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使同学们对于文化地理学的性质、意义,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对现实当中的文化地理问题具有认识、分析、解决的能力。

 2、考核方法 (1)成绩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采用百分制评分;期末试卷成绩为本课程总成绩。

 (2)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题型有填空、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论述题。试卷满分值为 100 分,由填空(15%)、名词解释(15%)、选择填空(20%)、简答(25%)、论述题(25%)组成。

 (3)考试形式与时间:闭卷、笔试,120 分钟。

 六、教材建设、选用及参考书 1、建议教材 建议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 年周尚意、孔翔编著的《文化地理学》。该教材是地理科学专业用的较多的考研用书。适合地理科学等专业,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范围。

 2、教学参考书 [ 1 ] 王恩涌 . 文化地理学导论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0 [ 2 ] 王恩涌等. 人文地理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 3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4 [ 4 ] 王会昌 . 中国文化地理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2 [ 5 ] 陆林. 人文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地理学 课程标准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