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关于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 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去年 10 月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以来,我就文化和旅游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最近一段时间,根据局党组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又围绕深化文旅融合这个课题,赴 XX 镇等开展实地调研,并分别召开局资源开发处、行政审批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工作座谈会,与同志们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查找问题、明晰思路、研究对策。

 一、关于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大课题,又是新任务。通过调研和探讨,我感到,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实践层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为什么融上存在认识不深的问题。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首要的是强化融合发展理念。目前,全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已组建到位,但机构合并不是“1+1=2”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业务的深度融合,更需要产生“1+1>2”的化学效应。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过去关心“有没有”“缺不缺”,现在更在乎“好不好”“精不精”;过去较多看重物质生活,现在对精神文化生活期待更多、要求更高,文化和旅游越来越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在新时代,如何顺应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期待,需要我们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从而实现文化发现创造价值与旅游体验分享价值有机结合,把文化和旅游这一幸福工程、幸福产业抓深抓实抓精彩,努力构建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的新格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调研发现,各地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还不深不透,对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关系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往往把融合停留在概念上、喊在口头上。究其原因,从根本上看,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没有做到融会贯通、走深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用新思想定向领航,从新思想中寻策问道,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第二,在融什么上存在思路不清的问题。调研中感到,XX 不缺旅游资源,也不缺人文资源,但缺少的是对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意表达。部分旅游目的地“千景一面”,一些文旅项目文化含量不高,“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离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还有差距。我在苏州旺山文旅风情小镇调研时,发现小镇只是围绕“旺”字开发一些文创产品,除了绿色生态之外,难以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体验。在现场座谈会上,我建议旺山村融合水岸风貌、草坪植被、巧克力工坊等元素举办创意婚礼,联合周边村镇举办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串联“赏旺山景、品旺山红、许旺山愿”等项目打造主题产品,以做足“旺”文化增添小镇核心竞争力。

 文化建设有其自身规律,旅游发展也有其自身规律,文化和旅游融合还会形成新的规律。现在一些地方对文旅融合迟迟无法破题,症结就在于没能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仍习惯于过去的思维和经验,在发展文旅产业中“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存在融合发展思路不清、规律把握不准的问题。我们要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找准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做到以文化促进旅游品质提升,以旅游促进文化广泛传播。

 第三,在怎么融上存在办法不多的问题。在调研旅游风情小镇创建时发现,XX 有山有水的小镇不少,但真正有风情的小镇还不多。有的把小镇规划混同于项目规划,把小镇业态混同于观光产品,把小镇客局混同于游客中心,导致小镇创建缺少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往往“千镇一面”、魅力不足、风情指数不高。调研还发现,随着旅游需求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游客不再满足于走一走、看一看,当“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有时需要住下来“深度体验”。但一些旅游风情小镇跟不上旅游市场新的消费需求,往往只关注旅游人数,对游客的人均消费和停留时间不够重视,没有能够提供更多吸引人的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尤其是留住人的夜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对“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的需要。

 由此及彼,我们一些旅游目的地为什么留不住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缺乏深入研究,缺少务实管用的招数,拿不出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旅游产品。我们要加强文旅融合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研究,加快推进机制、产品、业态、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更多优质旅游产品,把文旅融合发展的“时”转化为往实处落、往高处攀的“势”。

 二、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

 文化和旅游业务领域比较广,推进融合究竟从哪些领域入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调研,我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艺术精品创作与旅游空间拓展方面。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丰富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旅游质量的活力要素。XX 是历史上的戏曲重镇,也是美术重镇,艺术创作持续繁荣。要从打造更多文旅融合品牌出发,引导各地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一批实景版旅游演艺,注重把有些舞台艺术精品转化为“线下”旅游产品,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小剧场,为游客提供全天候的文化旅游体验。比如,我在大丰荷兰花海调研时了解到,他们正在深入挖掘“爱的文化”,全新打造《只有爱》戏剧幻城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呈现形式都体现高品质,有望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典范。比如,我们组织实施的《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美术精品创作,通过全新的视角和艺术的形式,把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宝串成“珍珠项链”,不仅给人带来审美的感动,而且使人产生旅游的冲动,更叫人拥有循着画中的精彩去现场体验的激动。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艺术与旅游融合的具体实践。

 2.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既是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南京老门东、苏州平江路、扬州东关街等历史街区之所以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热点,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场所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就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浓缩了时代的记忆。XX 是文化遗产大市,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非遗项目、老字号、老品牌、传统美食、传统村落等,这些都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我们要强化“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传承”的理念,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重点是依托文物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遗产旅游、研学旅游,把非遗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和文化创意精品。推动更多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考古遗址等纳入旅游线路,通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内容表达和展览展示手段,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化体验目的地和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平台。

 3. 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目前,我市已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A 级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区游客中心建设都已实现全覆盖。但仅有这些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够,更需要通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实现公共服务产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公共服务设

 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一是引导各地完善“一站式”便捷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全方位优质的旅游配套服务,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多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让游客在温馨和惬意中不虚此行、流连忘返。二是强化主客共享理念,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在服务当地居民的同时,创造条件面向游客开展文化服务,同时依托游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设施,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服务,让更多游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分享独特地域文化。三是深入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推广常州嬉戏谷打造“无现金景区”的经验,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和智慧旅游发展,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4.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市委明确提出,要把文旅产业打造成 XX 经济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接近 5%,旅游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6%。现在的关键是,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上,如何做好“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的文章,需要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文旅融合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是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新业态做大做强。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各类基地、园区、示范区等对接整合,加快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二是开拓融合发展新空间。重点是打造一批以运河文

 化为主体的旅游项目、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旅游风情小镇,逐步形成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提档升级,实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质量提升行动,扶持一批景区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推动景区、度假区、旅游民宿等旅游场所注入文化元素,增加文化体验项目。三是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热点。个性化、多样化正成为文化和旅游消费新趋势,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何主动适应这一新趋势,推出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体验新热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XX 村围绕“梨园风光、生态宜居、乡村旅游”定位,打造梨园赏花、农家采摘、温泉度假、果品展示加工、农家乐等多种业态,用“一根枝条”带动了一个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他们还将通过挖掘梨文化元素,举办“名家笔下的梨花”系列采风活动,打造 “梨园大舞台”,用丰富体验把游客引入 XX、留在 XX。荷兰花海跳出单一门票经济,依托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种球经济、盆景经济、婚庆经济,实现从荷兰花海到爱的花海再到幸福花海的进阶。这些都是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的有效做法。

 5. 在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监管方面。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主体 X 万余家、旅游星级饭店 X 家、旅行社 X家,有文化市场从业人员 X 万余人、持证导游 X 万余人,年

 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 X 亿人次。面对规模庞大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努力实现“增活力、提质量、保安全”的目标。在增活力上,要继续深化“158”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和“一窗通办”,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同审批、容缺受理和重大事项会办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提质量上,要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升环境、优化服务、精细管理、创新经营,通过推进市场转型升级,培育“文化市场+旅游”“文化市场+城市品牌”“文化市场+文化遗产”“文化市场+特色小镇”等新模式,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在保安全上,要把牢政治底线和安全底线,当好精神文明的“守护神”和文化市场的“清道夫”。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破解基层执法队伍“不想执法、不会执法、不敢执法”和执法“地区不平衡、门类不平衡、线上线下不平衡”等“六不”难题,推动全员执法、全领域执法、网格化执法,重点围绕“黑社”“黑导”“黑车”“黑网吧”“黑歌局”持续开展专项整治,确保管得住、管得好。

 6. 在文化和旅游对外及 对港澳台交流合作方面。文化要实现价值、传之久远,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渠道,而旅游正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要注重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 XX 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一是打造交流品牌。用好“吴韵

 汉风”名片,扩大“精彩 XX”“水韵 XX”品牌影响,打造“苏韵华章”对外交流品牌。二是拓宽交流渠道。着力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继续办好“欢乐春节·精彩 XX”等交流展示活动,用好海牙中国文化中心和 XX 境外旅游推广中心,通过“借船出海”等方式,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走向海外。三是提升交流质量。深入研究国外主流市场、主流人群更关注哪些内容,更乐于接受哪些方式,增强对外交流针对性实效性。加强交流互动,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把 XX 的精彩传向世界,把世界的精彩引进 XX。同时,要引导导游、讲解员成为 XX 故事的生动讲述者、自觉传播者。

 三、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需要创新实践路径,实现从理念走向行动。

 1. 打造活动载体。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也需要“ 搭好台”“ 唱好戏”。比如,我们通过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共同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并支持昆山利用盛典成果筹建中国戏曲博物馆、建设昆曲小镇、“百戏之林”,打造古镇休闲之旅、戏曲文化之旅、戏曲游学之旅,实现了戏曲传承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互促共进。比如,我们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创新举办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博

 览会,这既是为运河沿线城市搭建的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也必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旅融合品牌。实践表明,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必须依托特色文旅资源,持续打造活动载体,以此为抓手推动 XX“诗和远方”联袂演绎别样精彩。

 2. 用好用活阵地。无论是文化公共场所、旅游公共场所,还是各类媒体平台,都应当成为推进文旅融合的有效阵地。一是用好用活文化场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已不再满足缺乏新意的线路安排,也不再满足做热门景区的匆匆过客。在美术馆里欣赏,在非遗馆里互动,在图书馆里阅读,在博物馆里“发呆”,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新时尚,也成为游客深度体验的目的地。我市拥有数量众多、品质较高的各类文化场馆,很多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仅就博物馆而言,全市有X家各类博物馆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接待游客 X 万人次。其中,南京博物院以其有深度的主题性文物展陈、有趣味的文创产品设计、有品质的休闲娱乐空间,吸引了平均每天逾万人次参观游览,现在不得不采取预约制。这就启示我们,全市各类文化场馆要适应游客参观、休闲、购物的新需求,进一步完善设施功能、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有温度、有故事、有品味、有体验的文化客局。二是用好用活旅游公共场所。尊重游客的感受和体

 验,是当代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区、旅游民宿等旅游公共空间,正是游客了解城市、体验文化的重要窗口。调研中发现,震泽把丝绸文化作为最大的 IP,围绕“千年古镇、田园乡村、丝绸生活”主题,用“一根丝”的风情串起美景、美食、美态,并通过完善“旅游+丝绸”产业链条,让游客从外来客变成体验者、从体验者变成文化的传播者。三是用好用活媒体平台。在融媒体时代,各类媒体平台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阵地。今年 4 月,我们与市广电总台联合打造的首档融媒体文化旅游栏目《游遍XX》,采取真人秀探访的形式,讲述“水韵 XX”故事,带领观众感受 XX 之美。栏目开播以来,收视和网络点击逐渐上升,多条视频成为“爆款”范本。

 3. 深化创建内涵。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各类创建,越来越成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就创建抓创建,需要在深化创建内涵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注重用旅游彰显文化创建的价值,把更多文化创建项目打造成旅游目的地。比如,去年以来,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创设 XX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目的就是搭建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综合平台,使其成为人们非遗体验的场所和旅游目的地。比如,无锡鸿山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后,通过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展旅游功能,又先后创成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

 比如,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上,我们也要通过增加旅游功能,推动成为具有文化体验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要注重用文化提升旅游创建的内涵,把更多的旅游创建项目打造成文旅融合精品。尤其是在深化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风情小镇、A 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创建中,必须增加文化的底色和特色,让人们在旅游中有更多文化获得感。在全域旅游创建上,要坚持文旅融合、城乡一体、主客共享,不仅让人们感到“处处有景”,而且感受“处处有文化”。在旅游风情小镇创建上,要引导创建单位找准自己的风情特色,并且让这种风情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成为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宜居宜游宜业的休闲集聚区。在乡村旅游区创建上,要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充分发挥重点村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4. 创新政策制度。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必须发挥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的作用。一是通过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大运河 XX 段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对文旅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引导文旅融合,及时调整市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方向,对文旅融合类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推动出台《XX 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用法规制度规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通过

 制定出台《关于促进 XX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修改完善《XX 市旅游风情小镇评价办法》等,引导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需要我们常做常新、久久为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 XX 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对策 融合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