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XX 市教育事业发展

  规

 划

 纲

 要

 5 2015 年 年 2 12 月

 XX 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6- -0 2020 年)

  为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加快推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 XX 市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赤水河流域区域教育中心”,打造“XX 省教育强市”,推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XX 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XX 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安排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呈现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建成完备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为 XX 实现“双千亿、两率先”目标奠定了有力的人才基础和坚强的智力保障。

 一是“新两基”有序推进。实施教育“9+3”计划,推进普及十五年教育,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省级和国家评估。学前三年入园率从 34.3%上升到 85.5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

 率达 90.3%,高中毛入学率从 59.2%上升到 86.65%。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职比明显提高,中职学生数由 2010 年2361 人增加到 11597 人。

 二是办学条件更加优质。推进“4+2”教育工程,优化布局调整,实施全面“改薄计划”。“十二五”期间共投入 25.8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 24 所幼儿园 52253 平方米,先后新(改、扩)建中小学 126 个项目,新增校舍面积 585215平方米、教师住房 1748 套 91774 平方米、学生宿舍食堂面积 135353 平方米,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 75.18%和30.07%,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实现全覆盖。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计算机、班班通、运动场等设施设备均达到省颁办学条件标准。稳步撤并村点校 78 所,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初步实现集中优质资源办学。

 三是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加大教师招聘引进,实施“三名工程”,强化培养培训,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研究生 249 人,公开招聘教师 1693人,培养名校长 8 名、骨干校长 6 人、名师 48 名、骨干教师 325 人、教学能手 140 人;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10 个,培训教师人均 10 次以上,整体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教师退出机制、轮岗交流、“三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在奖励激励、职称评聘、住房保障、农村教师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大保障,城乡师资结构更加均衡。

 四是素质教育彰显特色。全面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各展所长的特色

 品牌逐步形成,建成特色学校 15 所,省级示范高中 2 所,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 4 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2 所,全国校园体育工作示范校 3 所,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示范校 2 所。“风雅教育”、“星光教育”、“励志教育”、“仁爱教育”等一系列校园特色文化日臻完善。坚持立德树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活动,多人次在省及全国各项活动中获奖。

 五是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学校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教育专项督导、学校挂牌督学、领导干部(科室)挂帮学校、教学视导、区域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联盟教研、全员研修等一系列办学措施,教育教学水平取得整体进步,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 90 以上和优良率达 40%以上,学业成绩合格率和优良率大幅提升,2015年全市高考二本上线 1499 人,在 XX 市排名第三,中小学教育质量居全省中游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民办学前教育点多、面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2.城乡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及教育设施仍显不足,城区小学、初中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

 3.高中教育资源不足,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还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

 理水平、出口机制建设上任务还十分艰巨。

 4.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的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和特色意识还有待增强。

 5.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名师名校长培养还缺乏完善的机制体制。

 6.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涉教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意识还有待增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

 7.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办学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办学硬件条件有待提高。

 8.教育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综合性、科学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战略部署,实施科教强市和人才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培养遵守社会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逐步构建更加符合人民需求、

 更加符合“双百强”县市发展进程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 XX教育高品质、高均衡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目标:以构建“赤水河流域区域教育中心”、打造“XX省教育强市”为总目标,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为核心,以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抓手,到 2020 年,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更加优化,教育资源更加优质,教育体系更加完备,教育布局更加科学,队伍建设更加强大,教育质量更加突出,基本满足全市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办学水平和教育阶段质量达到 XX 市前茅、XX 省前列,力争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 XX 市和 XX 省前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具体目标:到 2020 年,幼儿在园人数达 32609 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 85%,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 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0%以上。小学在校生为 62542 人,初中在校生为 22362 人,高中阶段总人数达 26685 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达 15000 人,职业教育在校生达 11685 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5%。

 三、发展任务 (一)以社区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1.巩固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城镇以社区和住

 宅小区为依托创办幼儿园,农村充分利用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发展村级幼儿园。到 2020 年,全面完成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网络,村(社区)幼儿园(班)覆盖率达 60%,城区幼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农村幼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85%,学前一年教育入学(园)率达到 95%。力争实现学前免费教育。

 2.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把幼儿园办园质量纳入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规范办园,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推动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到 2020 年,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5-6 所、市级示范幼儿园 21 所。以省级示范幼儿园为龙头,市级示范幼儿园为骨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有序缩小城乡幼儿园保教质量差距,推动乡镇幼儿园办园水平大幅提升,整体提高全市学前教育水平。

 3.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补助标准,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公、民办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和引导,规范办学行为,强化业务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科学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落实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大规模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到 2020 年,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 100%,90%以上具有《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职称比例符合要求。

 (二)以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为重点,加快提升义务教育水平

 全面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加强义务教育办学指标监控。继续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寄宿制建设工程。结合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城市拓展和流动人口因素,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城区中小学(幼儿园)。集中办好乡镇(街道)小学,全面完成寄宿制小学建设,鼓励学生集中就读。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适度撤并教学点,集中办强、办大、办好农村规模小学。对于确有必要保留的教学点要配齐教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到 2016 年,全面撤销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照更高标准均衡配置学校教师、教学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校际差异。新增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充实更新学校硬件设施。全面完成学校科技教室和各种功能教室,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到 2020 年,基本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市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进入全省县(市)前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以上。

 (三)以优质发展为重点,加快提高高中教育质量

 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完成 XX 一中、酒都高中、茅台高中迁建任务,完善 XX 四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中教育园区集中办学。探索建立高中教育集团。分层次集中办好

 2 所省级示范性高中、2 所优质高中、扶持办好 1 所民办高中,不断提升普通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建立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到 2020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0%以上,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达到 5000 人左右,入学率达 50%以上,力争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四)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快 发展壮大职业教育

 稳定 XX 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鼓励和引导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和弹性学制,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要建设 3-5 个骨干专业,将白酒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示范专业。推进校企、校校、校政合作,产教融合。鼓励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市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自然环境、校园文化、绿化浑然一体的生态化、数字化的现代职业学校。完善主管部门培训、企业顶岗培训、校本培训三大体系,建设

 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以“双师型”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师生比控制在 1:16 以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60%。

 到 2016 年,建成茅台学院,初步形成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把茅台学院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技术普通本科学院。XX 市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评估。到 2020 年,力争把 XX 市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拥有 2-3 个品牌专业,实现对外招生,并通过国家级评估。

 (五)以改革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作用

 认真落实《XX 市关于深化改革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作用的通知》精神,加大投入,完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队伍。以“三个加强管理”(加强活动质量监督管理、加强规范管理、加强活动安全过程管理)为保障,提升管理质量、活动质量、服务质量。明确活动管理、活动推广、活动研究三项职能,实现由开展活动向管理活动转变、由组织活动向服务活动转变、由公益活动向公益和有偿相结合转变,构建人才互通、资源互通、公民互通人才保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艺术教育、体育卫生、劳动技能等知识,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特长,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广大青少年学

 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到 2020 年,建成学生剧场,完成教育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

 (六)以规范管理为重点,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XX 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同等待遇,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合理布局,规范审批、评估和监督制度,整合民办教育资源,办强、办大、办好民办教育,取消办学条件差、规模小、管理差、质量低的不合格民办学校办学资质。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七)以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为重点,提升特殊教育 水平

 认真落实特殊教育“1+4”配套文件,遵循“让每个学生获得生存技能,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教育理念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的发展方针,重点办好残疾人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入学率,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特色,提

 升学校办学水平,增强学前康复教育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确保适合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具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到 2020 年,适合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 100%,把 XX 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省级示范学校。出台《XX 市工读学校条例》,研究编写工读教材,建立健全招生、考核、结业评价和就业保障机制,完善结业跟踪管理体系,畅通学生继续教育渠道。

 (八)以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工程”为重点,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和自学考试指导机构,使成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接受继续教育。实施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扶贫工程”。各乡镇(街道)办好一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夜校),确保每农户至少有 1 人接受先进的实用技术培训。实施农业技术教育“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 100 个村、1000 名农技校毕业生成为科技示范村和科技致富示范能手,带动 10000 户农民科技致富。到 2020 年,建立起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接受各种教育学习的就业人员比例大幅提高。建立完善市、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办好农村书屋、图书馆,建立学校图书馆(室)向成人开放制度,全面发展成人教育,开发成人智力,为人的发展和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加油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问责机制,全力推进“校财局管”,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附加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按法定比例用于教育,继续落实压缩行政经费 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全市生产总值的 4%,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认真贯彻落实《XX 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在投放及使用方面,向薄弱学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倾斜。强化事前事中审计和监督,规范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实施学校基础设施跨越工程,认真落实《XX 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2014-2020 年)》,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建设,按照“高中集聚发展、初中办到乡镇、小学能够寄宿、点校作为补充”的原则,迁建 XX 一中、酒都高中、茅台高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社区和村级幼儿园建设步伐,加强职业学校配套实训基地建设,逐步配齐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完成乡村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茅台学院建设,协助 XX 市行政学院办学。到 2020 年,建成城镇和集镇幼儿园 17 所、村级幼儿园 94 所、义务教育

 学校 6 所、其他教育机构 2 所,实施改薄工程 19 个、高中阶段教育提质工程 4 个,安全隐患排险工程 51 个,学校厕所改造 65 个,XX 中小学(幼儿园)硬件条件达到 XX 先进行列。

 (二)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1.实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加强教师常规管理,规范教师行为。探索施行校长职级制,推行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逐步完善教职工“变单位人为系统人”的管理办法,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推动区域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积极推行教师支教政策,鼓励优秀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全面落实《教师法》,全面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积极推行教师公租房建设,基本解决教职工住房,改善教师生活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2.实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工程。建立新的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快校长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实施校长资格准入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和选用制度,建立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重点选拔一批学历高、年纪轻、教学效果好、管理能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到管理岗位上。建立推行素质教育的学校和校长评价体系,完善校长奖惩机制,

 形成适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校长管理体系。建立分层次的校长培训体系,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设立“名校长工作室”。到 2020 年,培养省级名校长 1 人,XX 市级名校长15 人,XX 市名校长 20 人。造就 5 名在全省、10 名在 XX 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小学校长。

 3.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引进与培养并举,重点解决结构性缺编和城区学校缺编问题。建立骨干教师培养遴选机制,对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和培养,使之成为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启动教师读书计划。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导向作用,完善“名师工作室”管理机制,建立名师网站,开放名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名师培养对象访学制度,每两年给予 1 个月的带薪访学机会,对名师培养对象给予科研和出版资助。分批组织开展“XX 名师”的评选活动。完善“教育杯”、“周林教育奖”评选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激励教师积极向上,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到2020 年,建立 1 个省级名师工作室,评审认定 XX 市名师工作室 5 个;建立 1 所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6 所市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培养特级教师 2 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3 人;培养省级教学名师 4 人、骨干教师 10 人;培养 XX 市级教学名师 34 人、学科带头人 70 人、骨干教师 335 人;培养 XX 市教学名师 70 人、骨干教师 180 人、教学能手 500 人。培养10 名建功山乡、有 XX 特色和影响力的乡村领军教师。

 (四)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完善课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课程管理和实施水平。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课程的选择性。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

 2.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行政体系。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提高教师课堂效率和质量,逐步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努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践性教学,利用和开发学校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实验课程,学生分组实验开课率达到 100%,学生图书借阅率达到省颁要求。

 3.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逐步完善发展性的多元化评价体制,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原则,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抓好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建立“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三节”(节粮、节水、节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构建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配齐配足体育、音乐、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完善校园足球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学校少年宫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教育有机融合。普及高中乐团建设,逐步在初中学校建立管乐团队,定期举办学生音乐会。美育课程与学科渗透并举,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建立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技术开课率达 100%。实施农村中学“绿色证书”培训制度,使初中毕业生初步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按规定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完善心理辅导室、培训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制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初步形成“一校一特、一校多特”的特色发展战略。到 2017 年,实现乡镇(街道)学校少年宫全覆盖,配齐配足体育、音乐、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到 2020 年,因校制宜建成基本满足教学和赛事需要的学校足球场。

 (五)加强教育科研,促进实践应用

 1.组建 XX 教育科学研究所,构筑市教育科研中心,充分发挥区域教研联盟对学校教科研的引领、指导、服务职能。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网络研修制度。建立教育科研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制度,密切省市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2.大力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研部门的作用,增加全市教育科研经费和教改立项数量,组织市和学校的优秀教改成果、优秀科研论文的评比,教科研成果作为学校和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使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到 2020 年,分批承担不少于 50 项国家、省级实验课题。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成果评价和推广机制,促进教育科研向教育实践的转化与应用。

 3.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实行全市统一质量监测、随机抽样质量监测、师生同步质量监测,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4.加强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分析研究,结合 XX 教育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实。

 (七)推进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资源

 1.建设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制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核心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

 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程度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建成教育城域网和核心交换枢纽机房,主干网络带宽达到 10G。每所中小学实现 1G 带宽接入城域网,城域网连接互联网总出口带宽不低于 5G,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含幼儿园)接入互联网,全面普及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添置和更新学校班班通设备 1200 套,建成录播教室 50 间,智慧学校20 所,智慧教室 500 间,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3.深入探索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紧紧依托“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深入挖掘数据有效价值,切实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转变,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建立实名认证学习空间,构建学习环境,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八)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1.健全市教育督导相对独立机构,完善督学、督政、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教育督导机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不断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

 2.强化“督政”工作,每年实施乡镇(街道)政府(办

 事处)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考核,运用好考核结果,促进地方政府依法对学校实施管理;强化“督学”工作,建立教育质量监测队伍,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修订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体系,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星级评估制度,以规范和制度约束推动全市中小学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到 2018年,完成第一轮学校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市级评估学校 44间、乡级评估学校 69 间。到 2020 年,完成第二轮学校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市级评估学校 19 间、乡级评估学校 37 间。

 4.建立完善“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评估制度,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评估,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1.制定、完善贯彻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办学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健全教代会制度。依法规范中小学收费。

 2.巩固和完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保证学校安全。坚决打击扰乱教学秩序和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和监督机制,为学校创造一个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强化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乘车安全。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3.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各学校要在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实行教师聘用合同制、岗位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改革学校内部分配和奖励制度,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合理设置专业技术职务的岗位比例,按岗聘任。

 4.在全市推行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学校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以本市教育管理专家为主,聘请教育专家、著名校长等组成“XX 学校管理顾问团”,开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诊断和发展规划。以规划为依据,逐步实施教师评价改革、教师课堂改进、创新德育机制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

 5.以“对接京沪、融入成渝”为重点,加快教育对外开放。依托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教育区域内外合作交流。鼓励全市中小学与发达地区学校开展“共建共强”、“对口支援”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教育合作等项目的实施,推动教育资源的多元共享。到 2020 年,建设 3

 个合作办学优秀试点项目,打造属于我市的地方名校和特色学校,不断提高 XX 教育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完善资助关爱体系

 1.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着力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认真实施高校(高职)、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助三免(补)”资助政策,进一步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营养餐和寄宿生补助)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学进行资助和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奖学金或直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户贫困农户因学致贫。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到 2016 年,通过平安校园建设,做到在校(园)期间涉及学龄留守儿童重大恶性案件零发生,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事件零容忍,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到 2017 年,通过农村幼儿园和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留守学前儿童全部入园和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让留守儿童在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学得用心、快乐开心。到 2020 年,学龄留守儿童精准关爱体系基本完备,高效运转,在校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无间断悉心关爱,健康成长,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十一)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1.改革学校升学考试制度。实施好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

 入学制度,初中毕业考试逐步实行由学校命题和组织实施。推行中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完善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村基础薄弱学校中考录取率,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中的长效机制。到 2020 年,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收配额生的比例提高到 70%。

 2.完善考试基础建设。完善普通高考标准化考点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建设外语考试标准化考点,推行中考体育电子测试仪方式。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保障学生的选择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市发改、财政、人社、国土、住建、公安、文体广电新闻出版等涉教部门,要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履行各自职责,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全市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十三五”时期是 XX 建设教育强市、打造赤水河流域区域教育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巩固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全市各部门要紧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确保教育“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为 XX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纲要 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