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两种套路,议论文不再无话可说(示例:“节约粮食”话题作文)

 学会这两种套路,议论文不再无话可说(示例:“节约粮食”话题作文)

 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是困扰许多同学的一大难题。

 题目审清楚了,立意也确定了,但总是几句话就把事情说完了,数一数离 800 字还很远,最后只能东拉西扯,硬着头皮去凑。

 这样写成的作文怎么可能得高分? 总结了两种写议论文的套路。

 按照这两种套路来写,不仅字数容易凑够,而且写成的文章会有一个清晰合理的结构,不会因为东拉西扯而让人感觉是一团乱麻。

 这两种套路说起来很简单,可能不少同学有意无意中也用到过,就是“分论点法”和“正反论证法”。

  分论点法

 先说“分论点法”。

 作文开头用一到两个自然段来亮出总论点,也就是你的核心立意、核心观点。

 如果是材料作文,需要先简要引述题目中的材料,然后再亮明你的观点。

 然后就是作文的核心部分,从总论点中分解出若干个分论点,依次进行论述。

 最后再用一到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当然,一般来说,在作文的结尾处还要写下你的愿景和呼吁。

 作文整体上呈“总——分——总”这样一个布局。

  ▲ “分论点法”思维导图 “分论点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分论点。

 你需要对总论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论证,每一个角度,就是一个分论点。

 一般来说,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共同发力,最后把总论点支撑起来。

 就如同用三角架把相机支撑起来。

 比如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核心立意当然是“我们都应当学会宽容。” 为什么要宽容呢?或者说宽容有什么好处呢?每想到一条就是一个分论点。

 宽容的人朋友多,遇事有人帮;宽容的人心中怨恨少,心理更健康。这两点很容易想到,是现成的两个分论点。

 但是两个分论点有点少,把思维再往开拓一拓,把话题再往远扯一扯。

 宽容的人胸怀大,格局也大,更容易成就大事业。

 好了,有这三个分论点逻辑基本就完整了,然后分别展开,依次论证,写够 800 个字很容易。

 到底要设置几个分论点,这个要视具体话题具体确定。一般来说,有三、四个就显得比较全面了,而且字数上也适中。

 最近国家号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是一个热门话题。素材君就以此为例,用“分

 论点法”来写一篇作文,给大家作个示范。

 写作示范 天地“粮”心,杜绝“剩”宴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富起来”。可是就在全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各种酒楼食肆、餐厅厨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随意丢弃,白白糟蹋。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 2 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交待背景,相当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述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但是有人对此心存疑问:既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还有节约粮食的必要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

 (亮出总论点:节约粮食非常必要。)

 首先,节约粮食是国情的需要。事实上,虽然现在多数国人不再为吃饭而发愁,但我们的富裕还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有近一亿的人口是扶贫对象。有句话说得好,“在当前需要我们正视的有‘两个中国’:一个是跨越发展、越来越富足的中国,一个是依然有大量困难群众的中国。”如果能同时看到这“两个中国”,你就明白了大力倡导节俭之风的时代意义。

 (分论点 1:节约粮食是国情需要。)

 其次,即使哪天我们实现了“绝对”的全民富裕,粮食也不可随意浪费,因为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我们从小就会背,但你未必还记得它的名字——《悯农》,如果你对风吹日晒之下辛勤劳作的农民有所悲悯,就不应该把好端端的饭菜遗弃到垃圾桶。

 (分论点 2:节约粮食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最后,从我们自身来说,珍惜粮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白居易有诗云“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生活奢靡的人,为了满足贪欲,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习惯了节俭的人,方方面面有节制,自然能规避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风险。此外,习惯了节俭生活的人,一旦遭遇逆境,更容易适应和面对。苏东坡是有名的美食家,

 但他从不奢侈浪费,他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正是因为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当他遭遇贬谪,生活陷于困顿的时候,依然能够开荒于东坡,保持乐观,从容应对。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气,可你是否知道,这种豪气是以勤俭节约、习劳习苦为底气的。

 (分论点 3:节约粮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

 总之,无论从国家、他人还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珍惜粮食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总结观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决不让盛宴变成“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发出呼吁)

  正反论证法

 所谓“正反论证法”,就是先正面论证一种观点或行为,然后再驳斥与之相反的观点或行为。

 还是以“宽容”为例。

 先来论证“宽容”的好处:宽容的人朋友多,心情好。

 再来论证“不宽容”的弊端:心胸狭隘之人交不到朋友,心中常怀怨恨,心理容易失衡。

 经过一正一反两重论证,你的核心观点就会显得坚挺而有力。

 用“正反论证法”写议论文,开头、结尾与“分论点法”相同——开头亮出观点,结尾总结观点并写下愿景。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论证的过程,一个是依次论证各个分论点,一个是从正反两面论证总论点。

 正反两面的论证,可以各自用两个自然段来组织,一个自然段用“名言”来论证,一个自然段用“事例”来论证。

 这样下来,核心论证过程共由四个自然段组成。

 作文整体呈“总——正——反——总”这样一个布局。

  ▲ “正反论证法”思维导图 下面还是以“节约粮食”这个话题为例,改用“正反论证法”来写,看看是什么效果。

 为了便于大家对比,作文的起首和结尾与上一篇完全相同,只是在核心论证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请大家辨别其中的异同。

 写作示范 天地“粮”心,杜绝“剩”宴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富起来”。可是就在全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各种酒楼食肆、餐厅厨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随意丢弃,白白糟蹋。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 2 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交待背景,相当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述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但是有人对此心存疑问:既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还有节约粮食的必要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

 (亮出总论点:节约粮食非常必要。)

 古话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不单是对社会资源的珍惜,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盛在我们碗里的每一粒米,都经历过

 插秧、除草、收割、加工、运输、烹制等诸多劳动环节,如果你能明白其中的艰辛,又怎能忍心把它们随意倒掉? (用名言警句进行正面论证)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读书时一位好友见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里送饭时给他捎上一份,可是却被范仲淹婉言谢绝了,“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后来他一度出将入相,位极人臣,但是节俭的作风从未丢弃。范仲淹在晚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他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仔细品味。

 (用事例论据进行正面论证)

 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如果我们不把“舌尖上的浪费”当作一回事,久而久之,必然养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往小处说,可能会让一个家庭陷入经济窘境,往大处说,可能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运。因为浪费粮食看起来只是个人的小事,但乘以 14 亿人口,就可能成为天大的国事。

 (用名言警句进行反面论证)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前者带给我们的是自豪,后者只会让我们脸红。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 1/3 的饭菜,被罚款 50 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这样的处罚理由让当事人无话可说,这样的事例值得每位国人引以为戒。

 (用事例论据进行反面论证)

 综上所述,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我们都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马上行动起来。

 (总结观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决不让盛宴变成“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发出呼吁)

 结

 语

 最后,素材君必须说明,不管是“分论点法”还是“正反论证法”,都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套路。

 真正的文章高手,从来不会死搬硬套哪一种套路。他们会依据具体的题目进行具体的构思,顺着思路写下来,就是一篇浑然天成的好文章。

 就如同真正的武林高手,往往已经忘记了具体的招式,顺势而为的一个动作,就可以制敌于无形。

 但是对于拿到作文题目无法下手,或者绞尽脑汁也凑不够字数的人来说,这两个套路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权宜之计。

 希望大家在掌握这两个套路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不断提升,如果哪天抛开套路也能把文章写得一气呵成,那你就真正步入了高手的行列。

推荐访问:议论文 套路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