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计划(精品精选)

 传统文化传承计划(精品多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1 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承华阴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出特色,打造品牌。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1.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又善于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

 2.坚持文化修习与人格养成相结合。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历史人物、传统技艺等的学习,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及时代价值,陶冶高尚人格。

 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4.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关注成效,又加强各学段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次序推进。

 5.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推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卓有成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2018 年春季开学,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必修课程,持续开展老腔、迷胡、剪纸、华山红拳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活动内容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爱国、诚信、勤奋好学、孝亲敬长等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践行《中小学生守则》,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二)注重传统节日、纪念日教育。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普及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积极挖掘德育元素,培育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以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三)加强传统经典诵读教育。按照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带动落实学生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国学经典教育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

 (四)积极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华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培育有华阴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扎实开展老腔、迷

 胡、剪纸、华山红拳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创建“非遗传承示范校”,推进华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师生头脑”,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孩子们强烈的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六、实施路径 (一)加强课程建设。全面落实地方必修课程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上好上足课程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期 16 课时,结合文化主题教育、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进行学习。可通过晨诵、暮读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阅读活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学习模式。

 (二)重视学科渗透。教师要自觉承担起价值引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职责,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及要求,找出相关学科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

 (三)开发校本课程。认真安排《美丽华阴》的讲读工作,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华阴的历史文化;同时,鼓励分年级、成序列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发,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达到“班班有特色”。

 (四)提升校园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开辟专栏,通过板报、文化墙、雕塑、校刊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载体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师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作品、传统美德典型等,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五)开展主题教育。以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推普周等活动为载体,策划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主动发挥少先队、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七、活动要求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坚持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体现继承、发扬的要求,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

 (二)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继续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支持文艺团体和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艺术表演与艺术教学活动。

 (三)坚持课程改革同步推进。继续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基础性课程中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坚持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积极总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将传承优秀文化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在文明校园建设中通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从而走近传统文化,建设内容更多、品位更高、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生乐园。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推进协调,做到“六落实,一确保”,即落实教材、师资、课时、教学计划、场地和经费,确保教育教学富有成效。

 (二)强化队伍建设。学校积极整合师资力量,通过开展通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千人工程,每校至少培养一名学养深厚、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且教学水平高、知行合一的优秀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一批民间艺术名家、当代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兼任指导教师,帮助与指导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三)加强信息交流。学校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宣传工作,将开展活动的信息、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先进人物给予宣传报道。注重传统文化活动优秀成果展示工作,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征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与诵、写、唱、演经典文艺汇演等活动。

 (四)加强督导评估。学校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督查检查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从 2018 年开始,市局对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五)强化创建责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实、具体的活动目标积极开展活动。

  ** 小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及我市《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市教育系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引外来、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文化引

 领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把握正确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二)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注重对广大师生的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把重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三)注重创新创造。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四)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统筹好教育系统的力量优势,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主动加

 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沟通协作,整合好各类资源优势力量,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大反响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形成合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五)促进交流互鉴。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师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三、重点任务 (一)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近的古诗;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

 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在高等学校逐步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三)全面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积极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提升教育效果。建好用好网络教育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富有重庆特色、具有

 一定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在教育系统官方网站,校园网,公众微博、微信平台、APP 客户端上开辟专栏,及时推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独特优势,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等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庆市的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居、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地学习体验中,提升教育效果。在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持续推动开展“微笑满渝州”文明礼仪活动,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在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文明礼仪我带头争做重庆好市民”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抓好家校共建,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共教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阐释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智力优势,深入开展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研究,着力推动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鼓励和支持开展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梳理和阐释,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理论研究成果,参与开展党史国史、重庆地方史志的研究编撰工

 作,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留存区域民族文化记忆。积极参与重庆市文化资源普查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抢救和再生性保护。对本单位、本校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馆藏革命文物开展普查并网上建档登记。

 (五)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重点内容,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目标,以孔子学院、海外华文学校、国际教育展览为平台,以国际友人、海外华人、外国专家学者、留学人员为媒介,积极传播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组织开展好汉语国际教育,办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汉语教育师范学院。加强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联系,搭建中外城市间的合作平台,与友城学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举办艺术节、青年学术论坛、校长论坛,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文化艺术,打造宣传重庆、推广中国文化的窗口。积极选派优秀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孔子学院(课堂)教授汉语,推广中国文化。承办好国家汉办“汉语桥”国外校长访华之旅、“汉语桥”国际学生来华交流等重大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艺术团组赴海外巡演、专家学者赴海外宣讲中国故事等文化交流活动及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精品项目。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高度,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驻地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二)加强宣传引导。各区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根据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运用校园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媒体,积极宣传本地本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成绩。要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时机,组织师生到社区、乡镇和农村传播和弘扬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三)确保工作成效。各区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制定完善本地区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作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根据自身条件提供专项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让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完善评估检查机制,定期对重点工作的推进措施、完成进度、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顺利推进。

 各班要在2018年1月10日前将本期活动开展情况的电子版总结和图片(精选,不超过 5 张),打包压缩,以“××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阶段总结”命名发送至***邮箱。

  传统文化传承计划 3 3

 新的学期又来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为了使学生喜欢上它,也为了能更好地有序地开展教学,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的选择

 在“经典驿站”里,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诗歌国度”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的艺术瑰宝……

 二、课程重难点分析

 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学《弟子规》,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教学的重点之二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唐诗、宋词、元曲,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朗诵比赛、践行分享交流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与生活紧密结合。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节课,分为《孝》、《悌》、《信》、《仁》、《爱》、《学》、《善》等内容和《论语》的部分章节,大部分学生达到初步理解、会背诵的目的,并且有践行的记录。

 五、教学活动 本学期将举行《弟子规》朗诵比赛和日常生活中践行的分享交流会,将以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的兴趣。

 进行《论语》心得体会交流分享会。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2016 年传统文化计划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

 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弟子规》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二)基本理念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践行。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学习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3.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弟子规》和经典古诗 30 首。

 2、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并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践行。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3、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写践行分享大会等活动。

 4、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 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背诵《弟子规》、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节课,分为《孝》、《悌》、《信》、《仁》、《爱》、《学》、30 首经典古诗等内容,大部分学生达到初步理解、会背诵的目的,并且有践行《弟子规》的记录。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传承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