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三民主期理论答案

 考点三答案

 1.【答案】(1)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主张与思考:仁学德治思想;关心爱护百姓;美政。

 (2)出发点:民本思想。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或慎用刑罚)。

 (3)选择阐述①: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原则上不得买卖;农民承担赋役。

 选择阐述②:毛泽东:将农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了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在城市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邓小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民生上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1)立足点: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得了出其代表人民立场。主张与思考:材料体现的是墨子的立足点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和德治的思想、关心爱护百姓和屈原主张美政的思想均与墨子思想接近。

 (2)出发点:根据“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可得出民本思想。原则:根据材料“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结合所学可得出原则为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3)本题可选择其中一种展开论述,如果选择阐述①,结合所学,则概括唐太宗在土地制度方面推行均田制的内容及所产生的影响即可。主要从国家授田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原则上不得买卖;农民承担赋役等角度去分析。如果选择闸述②,则分析毛泽东进行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措施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A 正确;依据材料“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可知,孙中山不主张采用马克思之法解决现实问题,而是采用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的方法,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排除 C;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不是政治革命和民主问题,排除 D。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孙中山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也看到了西方文明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平均地权,由此可知,孙中山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共民主革命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西方文明,D 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答案】B

  【解析】毛泽东认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故选 B;该考察报告并不是建议中共调整革命道路,排除 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当时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的紧迫需要,排除 D。故选 B。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论述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且该论述节选自 1957 年 2月所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因此材料中论述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基本矛盾,C 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述于抗战期间,与材料无关,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内容,B 项错误;毛泽东认为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D 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由此可知,这两次讲话都冲破了思想樊篱,故 D 正确;《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深化了体制改革、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故 ABC 错误。

推荐访问:考点 三三 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