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环境》教学设计

 《 文化与环境 》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高一(1)班 上课时间:20XX 年 4 月 7 日下午第一节 执教教师:

 教材分析:

 “地域文化”篇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文环境部分的后续篇章,文化的形成既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也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紧密联系,本篇内容承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其他篇章,紧密联系前面已学篇章的相关知识以及区域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领域广,综合性强。而专题 25“文化与环境”是本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帮助学生领会文化概念及其分类,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分布,重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为专题 26“世界地域文化”和专题 27“中国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南汇中学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多,知识面广,对“地域文化”中的主要地理事实了解多,综合实践和分析能力强。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对乡土地理和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较少,缺乏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需要进行相关的乡土文化教育。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能正确区分文化事象及其类别。

 2、能从自然地理角度解析某一地域的生产、建筑、服饰、饮食、习俗、文艺、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形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认识重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意义。

 3、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提高汲取地域文化的自觉性,树立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我国不同地域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2、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设计 思路:

 :

 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结合乡土实际,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的丰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本土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逐渐形成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从民居、服饰、饮食、文艺、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并尝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探究其成因。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新场古镇历史文化”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领会文化的定义和类别,初步认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

 1、材料中的哪些事物或现象属于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为什么? 2、它们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 3、马鞍水桥是新场古镇文化也是江南水乡文化的精髓之一,说说马鞍水桥的功能是什么? 4、你所知道的江南古镇有哪些?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质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形成的? 5、新场古镇除了具有江南水乡古镇的共同特质外,还具有什么特色文化?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盐业生产在新场地区开始兴起,发展至鼎盛,再走向衰落的主导原因是什么? 二、“下列说法对吗?”,结合新场历史文化的相关资料阐述下面的观点,进一步理解环境对文化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1、人类的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对环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环境影响产业的分布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3、非物质文化如宗教、文艺、习俗等也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4、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使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5、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辽阔的地域、复杂多样的地形和气候,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使我国各地在建筑、饮食、服饰、传统习俗、文艺等方面的差异,并尝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阅读我国纬度位置相近的甲、乙、丙三地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课本 P117 页的“中国地域文化区”图,说出甲、乙、丙三地所属的文化区名称,并说出三地所属文化区的地域文化特征。

 2、结合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探究以下文化现象:

 ①比较甲乙丙三地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和风格的差异; ②居住在甲地的藏民服饰为“露一手”的掉袖藏袍; ③四川盆地的川菜以麻、辣著称; ④丙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戏曲具有细腻、柔美的风格;

  城市 甲 乙 丙 位置 91°E、30°N 附近 104°E、31°N 附近 120°E、30.2°N 附近 海拔(米)

 3658 505 7 所属的地形区

 年太阳总辐射量 (千卡/厘米 2·年)

 202.4 88.5 112.3 年日照时数(小时)

 3005.3 1239.2 1970.6 年平均气温(℃)

 7.5 16.3 16.1 七月平均气温(℃)

 14.9 25.8 28.7 一月平均气温(℃)

 -2.3 5.6 3.6 年均降水量(mm)

 453.9 976 1400.7 干湿地区 半干旱区 湿润区 湿润区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草地 水田 水田 农业生产类型

 主要的农畜产品

 所属文化区

 传统民居

 饮食

 服饰

 艺术风格

  3、中国疆域广阔,南方和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有着相对的差异,因此南北方的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请从民居、饮食、服饰、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例举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如: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敞北封;南繁北齐;南柔北刚; 四、总结:

 1、文化是在环境背景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

 2、文化形成受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环境和人类的社会活动、生产关系对文化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和忽视环境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3、重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 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

  《文化与环境》教学反思

 《文化与环境》专题内容是《文化》篇章的重要知识,通过本专题不仅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定义、类别,更让学生理性地认识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由于南汇中学的教学进度较快,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了《世界文化圈》和《中国地域文化》专题,已经认识了世界和我国各地区的主要文化现象和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重要铺垫。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我们南汇的乡土文化中挖掘教学资源,以新场古镇的历史文化为载体,既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我们南汇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也引导学生分析本土文化和本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结合本课的课堂教学实际,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有两大改进:

 一、要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上,我下发了关于新场历史文化的文字资料,但由于文字量太大,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深入阅读,由于缺少感性认识,故对后续的理性分析带来了困难。虽然大量的文字资料较全面地介绍了新场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但在课堂上阅读只能浅尝辄止,收效甚微,假如采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呈现方式,或课前布置阅读任务等可能效果较好。

 另外,盐文化是新场的特色文化之一,盐业生产在新场地区开始兴起,发展至鼎盛,再走向衰落和海陆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新场的盐业生产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产业文化的影响,假如在课堂教学时结合南汇的海陆变迁图可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加深理解。

 二、要突出教学重点,更好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本节课的教学节奏拖沓,感觉不流畅,可能有不了解学情的原因,但教学设计的问题较多。如文化的概念和类别,学生通过世界文化圈和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学习,已经形成认识,因此可以略讲。另外,在总结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时,由于学生对新场文化还未深入了解,故设计让学生举例新场文化现象进行说明的形式困难较大,或许设计选择题甄别的形式可能效果较好。由于以上两环节的费时较多,致使“比较分析我国东西文化差异和南北文化差异”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没能让学生加深理解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缺少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总之,文化部分的教学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有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经历这次公开教学,从备课到上课自我感觉很没有底气,亟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文化与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