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最新《目送》的读后感范文精选

   《目送》这本书写了作者的父母、兄弟和儿子。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十分慈悲,“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和大家分享有关最新《目送》的读后感范文精选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读后感一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

   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

   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

   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读后感二

   《目送》收录的七十3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6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潮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潮,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目送读后感三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

   《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的确,并不只是为书里的描写,而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窘境。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能够自己掌控,方是有尊严有幸福,否则,即使是老来有靠,有龙应台这样的孩子照拂,也还是不够的,无知无识地度过岁月,岁月其实没有意义。

   人生,在行到中途,所谓人到中年,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无比苍凉。上有老,下有小,灵魂想要突围,而肉身重重拘锁。龙应台的笔触很淡,几乎是纯白描的手法,但是其中自有深情,读来让人悲怆。一代一代,继往开来,新陈代谢,生命有其韧性,也非常柔弱,在走向终点的路上,老人渐如婴儿,但却得不到婴儿般的关照,失忆、痴呆、不能自理、离世,这个历程中的一些际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是毕竟,很多人是如此,而且,即使是健康,又有多少人能够不受孤独侵袭、内心始终平静?

   我在今天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我还没有到那个时候。因此我心存敬畏,不敢轻忽。我看到老人时,我也会心存敬意,不敢怠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知道他们曾经幼小,曾经年轻,曾经走过曲折漫长的路,不应该因老弱无力而被轻视。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的午夜仓皇的电话,什麽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幸福就是,再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吗?”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堆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目送》

   一个人开始面对生活,不再有依赖,好难,但必须坚强。学会了一个人承担,学会了一个人面对,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累的时候,委屈的时候,特别渴望幸福。书里说:黑沉沉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两个老人坐在水池边依偎着看金鱼,手牵着手。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一只鹅在薄冰上滑倒,拙态可掬,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幸福,还有多远呢?

   我想,现在的我,太低落,也许过一段时间,走过了这个坎,会慢慢好起来,再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想法。希望,一切好起来。目送的,也是这段人生路。

   人生的课,直至死亡,没有休止,所以,不断学习。

目送读后感四

   作者龙应台的作品《目送》,《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的,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父亲。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的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得绝然的虚无,一次次感受作者笔下的情感与思绪,让人更加懂得每个人有每个人存在的意义。或许有一天你也会突然醒悟:“原来我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平凡却又不普通的,有情感寄托的人。”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的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从婴儿时的第一次哭,第一次笑,你的挚爱或是挚爱你的都一直陪着你,直到离开的那一刻他们都是爱你的。感性的话说给感性的人听,理性的话说给理性的人听。人生是场游戏,家人,父母,兄弟,是愿陪你闯关的人。

   青春,年华,似乎是在我们这个年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现在这个年纪啊,想要去疯去玩去闯去闹,似乎一切的食物都是为自己而设计的。或许当未来自己老去时才会想起自己的狂妄自大,甚至想要悔改。如果可以悔改青春,又有谁不想在自己最美的年华里有着绽放自己色彩的一笔呢?成长可以改变某些东西,也可以留住很多东西,一切都是自己的作为。我们,都会像风一样,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爱情最美好的莫过于从“你”和“我”变成了“我们”,爱情最悲剧的便又是那“我们”分隔成了“我”和“你”。爱情里谁愿意谦虚。在一场场爱与爱之间的争斗,到底又是谁是赢家呢?相濡以沫,扶持到老,便是最好的结局。

   龙应台与儿子的事,讲述的好像是现在的我们与父母的故事,但也说不定是在讲述我们以后与自己孩子会发生的事,是啊:“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本书如黑暗中看见烛光,冷冰又温暖。读完有一些悲伤也有一点幸福,读别人的年逾半百的感悟,便又会想起自己,想起自己的从前与以后,是的,真的,不好说。

   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了眼,不忍注视。迷茫的时候,请孤独的你选择难走的路,这路繁花,此些花尚有剧毒,你若愿意,便一路繁花相送,直到...尽头。

   目送着自己逝去的时光,然后再继续为自己或是别人而奋斗,生活乏味却又有点趣味,动人的像首歌“甘于平凡,却不平凡的溃败。”深情款款不及冷淡一眼,拱手相让不如搏命一争。

   “既许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

推荐访问:读后感 目送 精选